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_十大股票配资交易平台_配资网站排名前十

大牛股票配资网站 你不会真以为,纺织工业能从中国转移走吧?

发布日期:2025-01-10 21:50 点击次数:95 你的位置: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排名_十大股票配资交易平台_配资网站排名前十 > 配资网站排名前十 >

大牛股票配资网站 你不会真以为,纺织工业能从中国转移走吧?

隔夜美股收跌,纳指科技ETF、纳斯达克ETF和纳指ETF易方达分别跌0.79%、0.71%和0.68%。

 

盘面上,歼35A将亮相中国航展,航天航空、军工板块爆发,光启技术(002625)、中航沈飞(600760)等多股涨停;计算机、软件开发板块走强,中科星图20cm涨停;大金融板块全线冲高,保险、券商等方向领涨,天茂集团(000627)、华林证券(002945)等多股涨停;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将上市,华为昇腾、鸿蒙概念走高,拓维信息(002261)等多股涨停;信创、半导体、海南及小金属等板块涨幅居前;医药商业、鸡肉概念、肝素概念等板块小幅上涨。(格隆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大牛股票配资网站,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中国纺织工业的绝对实力》,题图来自:AI 生成

老话说得好,"一力降十会"。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会黯然失色。

当初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的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再花哨也没用,佛祖一个巴掌按下去,猴哥就得乖乖趴在地上服完五百年有期徒刑。

打一巴掌需要什么技巧么?佛祖都懒得跟猴哥用技巧——一个平 A 下去,你就直接回泉水了,还谈什么一技能二技能——佛祖的"甚深法力",或者说佛祖的绝对实力,才是西天大雷音寺军团最核心关键的竞争优势。

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技巧,我只要正常前进就足够把你碾碎了。

在产业界,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在不断上演——液晶屏幕、光伏板、动力电池、盾构机、无人机、机器狗 ...... 这些东西在中国制造业介入之前都是"工业明珠",一个个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属。但当中国制造业开始介入,价格马上就被打落尘埃。

你说这是因为我们太卷了,总是有大聪明喜欢搞恶意竞争么?不排除可能有人脑子坏了,但绝大多数人肯定还是正常的——大家都是做生意的,能血赚谁不想血赚呢?

但我们也都知道,价格是供需关系博弈的结果,这些产品的价格能被干到白菜价,而且还能稳定在白菜价这么多年,这就只能说明一件事:哪怕都到了白菜价,依旧有人在赚钱——依托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依托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强悍的供应链,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把这些东西的生产效率提升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同时,这种效率也使得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把"工业明珠"们的价格打成白菜价,并最终杀向国际市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市场份额。

这种效应,在中日韩三个国家的产业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不是韩国的船舶工程师们不努力,也不是日本的电池专家们不聪明,只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和他们一样努力的中国制造业,而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又实在太过巨大,规模效应带来的效率又实在太高——于是乎,"一力降十会",日韩的许多产业只要碰上中国对手,就会快速收缩。

造船是这样,电池是这样,纺织品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纺织业的实力。

纺织行业,永远的"夕阳产业"

对于纺织业,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夕阳产业"。

这样的看法,不能说是错的,但也绝不是正确的。

之所以"不能说是错的",是因为在明面的舆论和资本动向上看,纺织业无法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比起有无数故事可以讲的 AI、芯片,纺织业实在看上去太传统了,传统到哪怕你是本专业排名全国前三的纺织专业学生,毕业进了厂做本职工作,工资也不过五六千;比起学计算机的同学,怕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之所以说"绝非正确",则是因为纺织业和农业、冶金等行业一样,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只要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穿衣服的需求,就离不开纺织业的生产;更何况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今天的纺织业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只不过没有被大家看到而已。

在古代,最重要的商路是"丝绸之路",最典型的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红楼梦》,就是因为他家祖上当的那个官叫"江宁织造"。在大航海时代,东印度公司最重要的商品是棉花和丝绸;在近代,珍妮纺纱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在现代,尼龙和碳纤维是无数产业的底层技术。

......

美国南北战争的核心矛盾之一就是奴隶制的存废,而南方黑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摘棉花。

中国改革开放后,花了无数资金引入西方技术和装备,这个过程就被概括为"衬衫换飞机"。

可以说,在人类每一段重大历史时期中,纺织业都会在聚光灯下露面。

这是一个近乎于永恒的行业。

更重要的,则是纺织业的行业特性——这是一个进入门槛无限低,但是发展天花板无限高的产业,基本遵循着从劳动密集(堆人力),到资本密集(堆钱)再到技术密集(堆技术)的发展路线。

纺织业的入行门槛有多低呢?1949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但就算是这种局面下,纺织工业以 55 亿元的规模,成为了中国当时最大的产业,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 28.8%。

在今天,对于孟加拉、柬埔寨这些典型的贫困发展中国家来说,纺织服装行业都是本国的经济支柱:成衣业(纺织服装制鞋皮革)占了柬埔寨 GDP 的 13.6%,占了孟加拉 GDP 的 18%,更是贡献了孟加拉国 80% 的出口总额。

如果建设国家是一款游戏,那么纺织业绝对堪称新手打钱神器:投入成本低(只需要厂房和机械),资金周转快(五年就能回本),长期收益稳定(人永远要穿衣服)——比起钢铁、化工这些需要大量资金和基础设施的重资产行业,纺织业实在太"轻资产"了。

只要你的国家能种棉花、有大量劳动力,那你就可以发展纺织业,这就特别适合穷兄弟满街走的发展中国家。

但同时,纺织业的发展天花板却几乎无限高——以日本的尤尼吉可 Unitika 公司来说,这家企业最开始在 1889 年就是一个单纯的、传统的、劳动密集的纺织厂(尼崎纺织),但二战后,赶上了尼龙浪潮,转而开始生产化学纤维,进而发展成为了薄膜、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行业的重要玩家——这就已经一脚踏入先进制造的高端局了。

日韩的纺织业的发展和转移

在中国纺织业登顶之前,亚洲纺织的天花板其实是日本和韩国。让日本和韩国纺织业做大做强的力量,叫"产业转移"。

自工业革命开始,纺织业摆脱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模式,开始成为了一种非常工业化的东西,具体表现就是:对成本的异常敏感,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没有那么多技术因素的早期阶段,全世界纺织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大家的纺织设备之间并没有什么代差,决胜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本。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哪里劳动力成本低,哪里就会自动长出纺织工业。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1860 年的时候,全球纺织业的中心是英国;但很快,到了 1913 年,美国棉纺量产能占比首次超过英国——因为南北战争之中的北军获胜了,大量南方种植园奴隶走进了工厂,当上了产业工人,美国的工业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低廉劳动力。

但二战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是产业技术的升级,二战前是棉纺织的天下,二战后棉纺织开始下行,人造纤维开始起飞——因为生产以尼龙为代表的人造纤维连农业都不需要,只要有原料输入,就能哐哐往外生产。

其次就是成本的变化,二战之后的美国自信心爆棚,密西西比河两岸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日子显然好了起来,工资和各种保障自然也开始起飞。

最后,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朝鲜战争让美国人在东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阴影,因此急于在东亚扶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于是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和韩国成为了美国之后,纺织业产业转移的下一站。。

看看今天日本韩国纺织行业几个巨头的发展史就知道了,虽然在化纤事业的起步上有早有晚,但在 50~60 年代,它们都开始在纺织产业上获得了巨大发展。

日本方面,因为战前本就有不错的工业基础,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盟军司令部和美国对日本纺织企业的技术扶持和松绑:

1949 年,盟军司令部松绑了前文提到的尤尼吉可的前身之一"大日本纺织";

1951 年,东丽获得了美国杜邦的技术合作;

1956 年,东洋纺织获得了美国 ACC 公司的腈纶技术合作;

1962 年,东洋纺织获得了美国固特异公司的聚酯纤维技术合作;

韩国方面,主要表现为纺织工业对韩国工业化的带动;更准确点说,是对韩国财阀的带动。

今天的三星集团,1956 年在大邱开办了一家名叫"第一纺织"的企业。

今天的 SK 集团,1950 年时候的名字叫"鲜京织物",是一个只有 15 台织机的小型纺织作坊,1960 年代成为了韩国第一家聚酯纤维生产商。

今天的大宇集团,成立于 1967 年,最开始不过是一家小型纺织品贸易公司。

显然,对于战后一片废墟的日韩而言,纺织业无疑是最好的经济发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值得说的是日本方面。因为后来纺织业从日本又转移出去了。

实际上,从 50 年代开始,日本的纺织产能就开始了爬坡,并于 1957 年成为了纺织品出口销冠,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纺织产业的中心。

只不过,没过多少年,日本人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日本纺织业甚至把触手伸到了美国市场,这就让美国纺织业直接当场破防了,立刻开始启动经典的制裁套路。

1969 年,尼克松上台后,立刻就开始动手收拾日本纺织业:先是在 5 月派了商务部长过去谈判,但日本人当时头比较铁,居然让美国部长毫无结果地回了华盛顿。在 1969 年 7 月、12 月和 1970 年 1 月,美国又先后在不同场合三次要求日本人限制自己的纺织品出口。

结果日本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可以和美国人盘盘道了,于是连着三次强硬地拒绝了美国人的要求。还以官方立法的形式否决了美国人的要求。

这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于是,1971 年开始,尼克松政府连续采取了多种手段制裁日本纺织业——最后的结果是:日元开始升值,日本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逐渐崩盘。

此时,日本人才知道美帝的强悍之处,为了保住利益,迅速表示"自愿限制产能",并接受了美国人的方案。但不好意思,现在已经晚了—— 1972 年,美国和日本再度针对人造纤维和羊毛产品签署贸易协定,根据新的协定,日本将比原计划少出口 30%~40% 的纺织产品到美国。

这下,日本纺织行业算是彻底遭罪了——前些年的产能扩张无法兑现,日元升值又冲击了价格优势,日本中小型纺织企业开始出现大规模裁员、破产。

日本就此开始失去世界纺织产业中心的地位。

中国纺织业如何面对产业转移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纺织业的崛起,同样是产业转移的故事。

但后续发生的事情,则大大超出了产业转移的话题。

2024~2029 年中国纺织业市场规模预测 ( 单位 : 亿元 )

我们先简单看看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纺织业其实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建国初期从苏联获得了棉纺织工业的技术支持,60 年代通过 LT 协定,还从日本获得了化学纤维的技术支持。

到了 1971 年,周总理在接见斯诺的时候就宣布:中国棉纱产量 1131 万件,棉布产量 91.5 亿米,已居世界第一位。

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我们建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虽然技术比起西方还有很大差距,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居然能有纺织全产业链,这属实是先天纺织圣体了。

由此可见,虽然还没有大规模承接外国纺织业转移,中国当时已经有了很强的纺织业基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哪怕过去了几十年,如今全国各地依旧保有大量"国棉 X 厂""纱厂""毛纺厂"之类的地名。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更是进入了加速轨道,尤其是加入 WTO 之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长期霸占全球服装代工龙头老大的位置,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纺织行业开始神功大成。

官方文件,对于中国纺织业当时达到的高度给出了更详细的介绍:

2007 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8126 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 6.9%,占全国 GDP 的 3.3%。纺织工业约 30% 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 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 1756 亿美元,比 2000 年增长 2.3 倍,年均增长 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 30%。产品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 2000 万人,其中 80% 为农民工;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 1000 万吨,惠及 1 亿农民。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

当然,在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中,我们也经历了大量的谈判,也曾经面临过各种制裁,但我们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自愿"减少出口,反而是经过复杂的斗争,为自己争夺到了一个颇为不错的待遇,最终保全了本土的纺织工业。

故事至此,仍然还是传统"产业转移"的路子——日本取代美国成为纺织中心,中国又取代日本成为纺织中心。但之后,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因为按照老剧本,随着中国人的收入提高,很多纺织业企业也一定会从中国转移出去,这是大趋势,几乎无法改变。

但对我们来说,日本人的那套老剧本实在太吓人了,简直是产业界的《死神来了》——中国有太多太多人靠纺织业吃饭,江浙闽粤有太多城市和县城靠着纺织业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直接让东南沿海成为了中国小老板们最集中的区域。

难道大家全部都跑到外国开工厂吗?

日本纺织业当然可以大规模转移海外,当然可以把生产都搬到国外去,因为哪怕最巅峰时期,日本纺织业的就业人口也不过 800 万人(1960 年),而那时候,纺织业基本还是处于劳动密集模式。

饶是如此,70 年代的冲击,日本纺织业依旧出现了大量的破产者和失业者。

对我们来说,事情则完全不同。

因为"大,有大的难处"。

因为哪怕是在今天这个产业转移都成了一门"显学"的时代,哪怕我们已经在主动在清退落后产能了,哪怕都已经扛了六年"贸易战"了。

2024 年,中国纺织业直接就业人口依旧在 2000 万以上。

2000 万!直接就业人口!

排除上下游产业!

这种量级的产业,不是单纯一句轻飘飘的"出海"就能摆平的;

这种量级的产业,如果大规模转移,也不是什么国家都能接得住的;

要知道孟加拉国就算连"童工"都安排上了,纺织业就业人口也才 450 万。

我们可以接受某些高污染、高能耗、劳动密集的纺织业部门转移出去,但如果中国不再是世界纺织业的枢纽,如果我们遭遇了当年日本纺织业的那种"转型",那带来的损失将不堪设想。

幸好,我们早有准备。

2009 年,国务院发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但是,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纺织工业能力的 80% 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市场近 50% 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 4.3%、8.5% 和 10%;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归纳起来,当时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典型的后发国家、劳动密集产业产品的通病:产品技术指标落后、制造设备依赖进口、高度依赖出口贸易、高能耗高污染、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 ...... 而我们的目标,自然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指标,实现纺织设备的国产化,从外需转型内需,绿色环保,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

到今天来看,中国纺织业在这些领域都已经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具体企业和产品上,申洲国际是亚洲最大的纵向一体化针织制造商,从整合纱线到织布印染再到成衣制作,全部包圆,2023 年收入 230 亿元,承接了包括优衣库、nike 在内许多国际品牌的订单——这有赖于申洲国际在面料上的技术研发实力——每年都会申请上百个专利,开发了上千种专利面料。

而在纺织机械上,在以前高端市场本都被德国、瑞士、日本、意大利的纺织机械品牌垄断,但现在,国产纺织机械的性能已经追赶了上来,国产纺织机械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 80% 以上,高端纺织机械国产化率超过了 50%。

不管是祖上来自瑞士的朗卓,还是土生土长的经纬纺机,中国的纺织机械行业,确实是越来越强大了。

至于下游的服装品牌,SHEIN 已经在海外大杀四方了,这个就不用我们再多介绍了。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仅要在产品上做大做强,我们甚至还要在整个产业链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做大做强。

中国的产业底色,说到底,还是制造业。

总的来说就是:

日本人的转型,是将纺织业的大量产能都转移出去,本土主要做研发和管理。

而我们的转型,则是将纺织业内的低端制造部门转移出去,而本土则死死守住高端制造部门,同时还要做好研发工作——中国绝对不会放弃纺织业里的制造部门。

日本当年转型之后,纺织业相关数据立刻腰斩,这种结局,我们断然不能接受。

虽然纺织业依旧在向印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但当你仔细分析这些国家的纺织业进出口情况就会发现,他们要么依赖中国的纺织产品(印度最近四年进口中国化纤纺织品的增加了 50%):要么依赖中国的纺织技术(越南、柬埔寨都依赖中国的印染技术);要么干脆就是去当地"洗澡"规避贸易壁垒的中资企业。

别忘了,就算到了今天,中国依旧是纺织机械的头号市场,全世界 82% 的针织横机、圆机销售都发生在中国,全世界 91% 的化纤加弹机销售都发生在中国。

到了现在,国内市场上国产碳纤维的市占率达到了 76%,高强型、高模型对位芳纶也已经实现国产化,莱赛尔纤维产业化技术实现全国产化,生物基聚酰胺建成了万吨级生产线 ...... 等等等等。

没错,我们确实在往外搬东西,但也在不断往里面加东西——中国纺织业的出口额,今年又增长了。

有些东西,中国纺织行业确实已经不做了,但这不代表这件东西上没有中国纺织的味道。

真以为 21 世纪的高科技含量纺织工业那么简单就能转移走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作者:星海老局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